行业资讯 分类
斗拱爷爷王永先转战短视频赛必赢官网道一举成名发布日期:2024-12-25 浏览次数:

  12月初的北京,气温骤降,寒风凛冽,74岁的“斗拱爷爷”王永先受邀赴京参加央视制作的节目,介绍讲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筑的相关历史知识、保护修缮情况。录制结束后,他又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参观了故宫和天坛,这是他退休多年来第一次带着“工作”到北京故地重游。在最新发布的视频里,王永先依旧穿着那套深灰色的中山装,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站在故宫太和殿的台基下方,为粉丝们讲解螭首和蚣蝮的区别,解释龙头吐水的运作原理

  王永先生于山西,长于山西,在过去的50多年里,他一直在和古建筑打交道。退休前,他是山西省文物局原古建工程负责人,从事测绘、修复、普查等工作,参加过五台山佛光寺、解州关帝庙、晋祠圣母殿、浑源悬空寺等百余处国宝古建筑的规划保护设计和修缮工程。退休后,他还在太原师范学院讲授古建筑修复保护等相关课程。古稀之年,王永先开始拍摄科普视频,他以斗拱结构为突破口讲解传统古建筑,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冷门古建筑,因此粉丝们亲切地称他为“斗拱爷爷”。今年11月中旬,央视新闻发布的“年轻人狂刷74岁爷爷视频恶补知识点”登上热搜,“斗拱爷爷”一夜爆火,获赞无数。如今“斗拱爷爷”在网络平台累计粉丝已奔150万,视频总点击量破3000万。

  近日,王永先又荣获“2024年山西文旅推荐官”称号,网友@龙留言评论“无论有没有殊荣,您始终坚持为传播古建作出贡献,且一直在。感谢您对华夏文化的传播,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参与守护文明守护华夏古文化。”的确如此,王永先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短视频和研究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古建筑,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稀之年进军古建知识科普赛道,这或许是王永先人生中的一条必经之路,他一直都在试图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将自己毕生积累的古建筑知识传播出去。

  “在我们那个年代,若想总结以前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一般就是出书或者发表文章。但一本专业书印得再好,受众就那么多,几乎都是业内人士,传播效果甚微。”2017年,退休多年的王永先被特聘为太原师范学院讲师,至今仍在给文博历史系专业的大学生们讲古建筑修复保护、营造法式等课程。一次在和学生们谈起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时,有人总是赞叹美国的好莱坞好,日本的阿童木好,韩国的模特影星好“他们对我们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文化认知非常不足,甚至是知之甚少。”

  这场课间的师生交流,显然颠覆了王永先的认知,他意识到这可不行,中华五千年文明、历朝历代的优秀文化都通过古建筑生动地体现出来,可年轻人竟然完全不了解,因此他迫切地想要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热爱古建筑。2020年,70多岁的王永先在学生们的建议下,开始尝试用拍摄短视频的形式分享关于古建筑的点点滴滴,普及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但短视频怎么拍摄?如何获取关注?这对王永先来说是一门新学问,需要一步步从头学起。起初在老伴儿、女儿的帮助下,王永先通过自己亲手制作的木质斗拱模型和图纸讲解古建斗拱,后期再配上画外音解说和文字,但两年坚持下来,传播效果不甚理想。2023年的初春三月,王永先决定本人出镜,并将自己的“真人首秀”小课堂定在了太原晋祠博物馆的圣母殿。为了让粉丝们获得更直观的视觉体验,他还制作了一个1/15的圣母殿木质斗拱模型,并结合古建筑现场、书籍、手绘图及模型毫无保留地分享毕生所学。

  为何选择圣母殿作为第一期的拍摄对象?王永先解释,圣母殿是我国现存宋代建筑中的佼佼者,也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副阶周匝”(中国古代建筑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回廊的做法)的最早实例,它采用了减柱法等特殊构造手法,殿内无柱,空间完整高敞。同时它又运用了宋《营造法式》中的“柱生起”“柱侧脚”等技术,增强了建筑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另一方面,圣母殿也是研究宋代建筑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了解宋代的建筑风格、结构技术、装饰艺术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等都极为重要。

  视频播出后,短短一天就收获了十几万点击量,网友们纷纷留言“中国古建筑正因为有了梁思成先生和王老师这样的人,才得以延续其文化”“真的很了不起,这需要多少时间的积累,多少岁月的沉淀才能拥有如此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内涵,中华古建筑真的很美,值得传承下去”“请您坚持下去,说给更多年轻人听”面对粉丝们的热忱鼓舞,王永先信心倍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观看古建筑科普视频的粉丝几乎涵盖各个年龄层,有中小学生、大学生,也有从事古建筑行业的专业人员,甚至还有和我年龄差不多的老年人。”王永先感慨,以前都说古建筑冷门,但现在他已经深深感受到网友们重新燃起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今年74岁的王永先还记得,儿时常常和同学们在老师带领下去晋祠参观、活动。在圣母殿周边游玩、在鱼沼飞梁上奔跑嬉戏时,他总是好奇地驻足观看,想知道这些神奇建筑背后的故事。1972年,22岁的王永先通过考试正式加入山西文物保护的队伍,从事全省地上文物、古建筑的测绘、修复、普查等工作,自此开启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古建筑保护和研究。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各地开展文物普查工作,重点是摸清我国文物数量及文化价值。王永先回忆,当时很多文物古建筑都分散在荒山野岭,千百年来不断遭受着风雨侵蚀。在普查中,他们了解到在长治某个偏远山区还存留着一座宋代建筑,实为平顺县龙门寺大雄宝殿,距今将近千年,长年累月遭受风吹雨淋,上方的瓦顶都露天了,内部的梁架结构、壁画、彩塑等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破败景象让人唏嘘不已。

  “古建筑大多分布在荒郊野外,我们这些人长年累月地待在荒野之地勘察、修缮,与家人聚少离多,过着堪比苦行僧的生活。”王永先记得,那时他们常常在一个地方驻扎小半年,三九寒冬在深山破庙里啃馒头、咸菜充饥,晚上睡觉冻得直发抖,经常一个月都洗不上一次澡。当时也没什么交通工具,勘察人员全靠一双腿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运气好的话还能搭上老乡的毛驴车、马车。后来交通条件变好,王永先和同事们有了一辆老旧的吉普车,出行就方便多了。

  “那时工作环境艰辛,工作又苦又累又脏,收入待遇还低。”王永先坦言,自己年轻时喜欢热闹,经常羡慕在城市里生活的同学,工作轻松还体面。他为此苦恼过一段时间,还萌生调动工作的想法。后来,王永先曾多次陪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去山西各地考察,一次在勘查应县木塔结构时,看到六十多岁的罗老不惧危险,徒手攀爬梁架,只一门心思贴近观察木塔结构,那种痴迷状态深深打动了他。“跟着前辈近距离学习,的确受益匪浅,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着换工作了,这么一坚持啊,就是半辈子。”王永先深情地说。

  几十年来,王永先冒着严寒酷暑,在乡下庙宇间不停歇地奔走修缮,曾参与过五台山佛光寺、晋祠圣母殿、必赢朔州崇福寺、应县木塔等上百处古建保护设计和修缮,也完成了永乐宫元代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佛光寺唐代壁画等古代壁画的临摹任务。此外,他还曾赴德国、法国、日本等20余国进行中外古建筑比较研究,实地考察数千座中外古建筑,拍摄绘制图照数万张,累计行程10万多公里。

  “我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避免国宝古建筑的损毁,能多勘察一处,多抢救一处,多发现一处,就多留一份遗产给我们子孙后代。这个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哪怕付出自己的一生也是值得的。”王永先如是说。

  在古建筑知识科普这条赛道里,王永先属于后来者居上。两三分钟短视频的背后,是他日夜伏案翻书阅卷撰写的数万字素材,他需要自我吸收后将万字素材精简至通俗易懂的千字文案,背后的工作量可见一斑。

  每次外出拍摄,王永先都要提前两三个月开始准备。他记得自己从萌生出镜科普的想法,到开始拍摄第一期关于太原晋祠圣母殿的视频,足足准备了仨月有余。其间,王永先再次对中国古建筑及斗拱知识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他查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学术论文及历史资料,详细了解了斗拱的起源、发展、种类、结构特点及功能作用等知识点。同时为确保视频内容真实准确,他还多次前往晋祠博物馆,对圣母殿的斗拱进行实地观察、测量和记录。

  多年来从事古建研究工作,使得王永先始终保持着异常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比如古建筑会涉及很多生僻的名词术语,为避免字幕里的错别字,有时剪辑一两分钟的视频,可能要花费几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去反复校对。“我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制作出一个短小精干、喜闻乐见的短视频,让大家看了后能够短时间内了解更多知识。”

  所有的坚持和努力终将被看见。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斗拱爷爷”王永先发布了近200期古建筑科普类视频,全平台粉丝从几百个增至一百多万,视频总点击量破3000万。“在知识科普的短视频赛道里,我们属于后来者居上,短视频的播放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确实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王永先感慨道。

  “斗拱爷爷”爆火之后的余温延续到了课堂。之前给学生上课时,他总感觉学生们心不在焉,也不怎么重视。但现在,王永先明显感受到学生们热情高涨,兴趣愈加浓厚,教室经常座无虚席。“有很多学生粉丝计划报考清华大学古建筑史专业的研究生,也有学生打算毕业后加入文物保护行列,为古建筑文化研究工作奉献自己的青春。”

  在谈及线上线下教学最大的区别时,王永先提到,相比线下固定封闭的教室和有限的人数,线上的“空中课堂”没有围墙,没有界限,也没有时间限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古建筑爱好者都可以在同一时间观看到视频教学。而且相比线下面对面的局限传播,线上传播速度极快,视频点击量也非常惊人,这是写论文、出书都无法企及的传播速度。

  山西是中国现存各类古建筑最多的省份,有28000多处,但这些建筑往往分布在荒山僻壤之处,出行极为不便。王永先早年间外出工作有车派送,就一直没学开车,现在外出拍摄需要雇车前往,一天的费用就高达一两千元,高额的开支仅靠有限的养老金完全吃不消。

  2022年,已经72岁的王永先用半年多的时间考下驾驶证。“拿证到现在,满打满算一年半的时间,我已经开车跑了将近2万公里了。”他自驾奔波在山西各地,到平顺县龙门寺讲解“悬山顶”、到五台县佛光寺讲解“绰幕方”、到万荣东岳庙讲解“楼阁”他和女儿每次出门都要花费十几天时间,一趟来回路程长达两三千公里。

  在拍摄短视频的两年时间里,王永先的足迹遍布山西各地,北至大同,南抵永济,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晋祠水镜台、平顺龙门寺等古建筑前都留下了他孜孜讲学的身影。每次外出回来,王永先都会消瘦四五斤,高强度的拍摄工作使他体力不断透支,要躺在床上大睡几天才能渐渐恢复。但不管怎样,他从未想过放弃,虽非建筑专业科班出身,但却在兢兢业业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并将自己对古建筑的一腔热爱延续至今。“我想多拍摄点古建筑资料,制作更多更好的短视频内容,和广大的古建筑爱好者分享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这个目的,我也要坚持下去。”

  山西的著名古建筑成了王永先“空中课堂”的主角,也成功博得网友们的关注:有网友在后台给王永先留言或私信称,看了他的视频后,非常想去山西看看,观赏古建筑,领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网友在去山西游玩前,在网上狂刷“斗拱爷爷”的短视频,“恶补”古建筑知识;在线下拍摄时,王永先也会偶遇来自全国各地的粉丝们,被热情地请求合影留念他感到非常欣慰,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粉丝们的高度认可。

  “一座传统古建筑能够综合、立体地把古代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为一名山西的文物工作者,王永先认为古建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涵盖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建筑等各个方面。2000年,王永先从山西省文物局退休,但手上的工作却没停下来,他把自己几十年工作研究的经验,特别是将以前向老工匠请教得来的绝招绝技整理出来,撰写发表了多篇专著及论文。目前,他正在撰写一本关于中国古建筑斗拱史的书,文稿已经成型,他期待著作发表后与更多文博爱好者共享毕生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共赏中国古建文化。

  在交谈中,王永先提及自己内心一直有个遗憾,就是没能在退休前完成应县木塔(又名佛宫寺释迦塔)的修缮。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浓缩了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是中国历代建筑科学技术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多年来因为自然老化和经历几十次地震等原因,应县木塔已经出现了局部倾斜扭曲的情况,建筑内部的柱子、梁架和斗拱开始歪散。几十年来,王永先作为木塔修缮工程负责人,曾参与制定了十几套修缮方案,却因为修缮难度大,一直采取小修小补的方式。

  “它就像一位上千年的高龄老人,全身骨质疏松,腿骨多处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在自然平和的环境下,固定夹板拄着拐杖,勉强可以支撑。”跟古建筑研究打了半辈子交道,王永先现在非常担心应县木塔的安危。为了抢救和保护木塔,他这20年来一直在尝试制作一套“应县木塔不落架整体纠偏复原修缮方案”。如今,他已经撰写了30多万字的修复方案,其中包括500多张照片以及300多幅手绘设计图,他希望对于木塔的修缮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

  东奔西走忙碌了半辈子,为什么不趁着退休好好休息呢?王永先原本确实打算享受一下老年人的慢生活,但内心总有一种职业使命感推着他前行。“我内心的小我与大我一直在打架。小我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何必把自己搞得那么辛苦,你看你的同龄人过得多潇洒,多自在。辛苦大半辈子,退休了不妨过个慢生活,享受天伦之乐。但大我随即反驳,王老头你千万不敢松懈,不要忘了你身上所肩负的文化使命。还有几十位一线老工匠的嘱托,他们生前对你口传心授的古建筑绝招,难道要带到棺材里吗?”

  王永先坦言,自己曾在“小我”和“大我”之间摇摆不定,但最终“大我”战胜了“小我”。另一方面,他觉得作为文物工作者,他有责任去宣传中国千百年传承的优秀文化,抢回曾经失去的文化话语权,如此才能真正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只要我还有一息尚存,我就要坚持不停地做下去。”

  不搞大投入、不搞一刀切,不提倡建大而全的综合性养老机构,是搭建互助养老体系的总体理念。

  “我们将努力把中团村打造成环境优美、产业振兴的生态村,村里有事情干,在外的青年都回到村里,有了年轻人,村庄才会生机勃勃。”黄耀说。

  •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关闭